LC-MS/MS内标定量分析的实施策略
在缺乏待测物标准品的情况下,如何运用内标法进行LC-MS/MS定量分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常,内标法要求配制一定重量比的待测组分和内标样品的混合物进行色谱分析,并测量峰面积,以绘制重量比与面积比的关系曲线(即标准曲线)。然而,在没有待测物标准品的情况下,这一步骤变得难以实现。
针对这一问题,有两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对定量法:尽管没有待测物标准品无法准确测量其含量,但可以通过加入内标的方法测量待测物的相对含量。这种方法可以比较待测物在各样品中的多少及相差倍数,但无法获得准确的浓度值。
SIM模式下的相对定量:在样品杂质较少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同位素丰度为100%的分子量进行SIM扫描,并上下增减0.2以覆盖可能的同位素峰。同时,可以选用一种物质作为回收率指示物(在反应液前处理前加入),另一种物质作为内标物(在前处理后、液相小瓶中进样测试前加入)。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干扰,提高定量的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没有待测物标准品时,无法建立和优化MRM扫描的质谱参数,也无法准确得到待测物在LC上的保留时间。因此,在使用这些方法时,应充分考虑这些限制因素,并谨慎解释结果。
LC-MS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及限制
液质联用技术(LC-MS)在定量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一些限制。质谱用于定性分析时,可以提供化合物的质荷比和分子量信息。然而,当使用紫外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时,可能会受到紫外吸收干扰峰的影响,导致定量不准确。
在代谢动力学试验中,LC-MS/MS通常使用SIM或全扫描模式进行定量分析。SIM模式可以提供更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尤其适用于体内分析。然而,SIM模式的选择性也取决于质谱参数的优化和待测物的特性。
LC-MS/MS定量分析实例及策略
在代谢组学研究中,使用LC-Q-TOF-MS进行定量分析时,可以加入内标后进行相对定量来判断含量发生变化的化合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使用SIM或MRM模式进行定量分析。其中,MRM模式被认为更为准确,因为它可以选择性地监测母离子和子离子,从而排除分子量相同但子离子不同的干扰离子。
在选择内标时,应确保其结构与待测化合物类似,以满足被离子化的效率与样品类似的要求。同时,内标的分子量应与待测物质不重合,并且可以在色谱柱上与待测物质分开。
在使用MRM模式时,如果样品被充分分开,则总离子流图上的每个峰都可能代表一种物质。此外,即使样品在色谱柱上不被分开,也可以在MS中被分开,因为每个化合物的母离子和子离子都是独特的。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定量分析时,必须使用标准品进行定性确认,并确保待测物的保留时间与标准品一致。同时,还需要制作标准曲线,以峰面积比与浓度之间的关系为基础进行定量分析。
LC-MS/MS与LC-MS定量分析在科研和研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种限制因素,并采取合适的策略和方法来提高定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